真兴寺阁

真兴寺阁朗读

山川与城郭,漠漠同一形。

市人与鸦鹊,浩浩同一声。

此阁几何高,何人之所营。

侧身送落日,引手攀飞星。

当年王中令,斫木南山赪。

写真留阁下,铁面眼有棱。

身强八九尺,与阁两峥嵘。

古人虽暴恣,作事今世惊。

登者尚呀喘,作者何以胜。

曷不观此阁,其人勇且英。

译文

登阁远眺但见山川和城郭,渺渺冥冥浑同一体难以辨认。

市人的喧闹与鸦鹊啼鸣,远远听来合成了一种声音。

这个寺阁到底有多么高峻?这个寺阁又是谁人经营?

侧着身子可以送走落日,举起手来就能攀摘飞星。

当年那位姓王的中书令,曾把终南山的林木砍伐干净。

绘下自己的画像留在阁中,面色铁黑目光炯炯。

身躯有八九尺高大,和寺阁一样气度峥嵘。

古代虽有许多人粗暴骄横,作的事却常让世人惊叹。

登阁的人还紧张得张口喘息,造阁的人不知何以能够承担!

为何不仔细观看这一寺阁,就可以知道王中书有多么英勇大胆。

注释

⑴真兴寺阁:在凤翔城中,高十余丈,为宋初河阳三城节度使王彦超所建。

⑵漠漠:密布、广布貌。

⑶浩浩:旷远貌。

⑷引手:伸手。飞星:流星。

⑸王中令:指王彦超,临清(今属山东)人,历仕晋汉周,累官河阳三城节度使,以功加检校太师。北周及宋初曾两任凤翔节度使,宋初加兼中书令,封邠国公。中令,中书令的省称。

⑹斫(zhuó)木:谓砍伐木材建筑寺阁。南山赪 (chēng):谓终南山林木被伐尽,山岭赤裸呈红色。 赪,赤色。

⑺写真:画像。

⑻铁面:黑脸。眼有棱(léng):谓目光炯炯有神。

⑼身强:一作“身长”。

⑽峥嵘(zhēng róng):高峻,并谓气象超越寻常。

⑾暴恣(zì):暴戾骄纵。

⑿令世惊:一作“今世惊”。

⒀呀喘(chuǎn):张口喘气。

⒁胜(shēng):承受,力能担任。

⒂曷(hé):何,何故。

⒃其人:指王彦超。

参考资料:

1、霍松林 等.宋诗鉴赏辞典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7:322-324

2、孙凡礼 刘尚荣.苏轼诗词选:中华书局,2005:18-19

3、王水照 朱刚.苏轼诗词文选评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3:25-26

真兴寺阁创作背景

 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六年(1061年),这一年作者以直言极谏策问列入三等,授大理寺评事、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,开始进入仕途。此诗作于凤翔,为《凤翔八观》中的第六篇。

参考资料:

1、霍松林 等.宋诗鉴赏辞典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7:322-324

苏轼
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 ...

苏轼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长日登临忆侍郎,芳时谭笑客凝香。

须公多办琼花露,容我时开古锦囊。

()

红湿城中仙里,香霏阁下人家。幸遇风流地主,浑忘飘泊天涯。

六彩狂呼琼略,百杯烂醉金沙。何日公寻黄石,壁津共泛灵槎。

()

不学周南咏小星,空悲玉殿锁娉婷。黄金漫买相如赋,犹胜无辜送掖庭。

()

眼明见此出笼鹤,似我北归辞瘴岚。慎勿低头待收养,人间欣戚尽朝三。

()

追凉寻宝刹,畏日望璇题。卧草同鸳侣,临池似虎溪。
树闲人迹外,山晚鸟行西。若问无心法,莲花隔淤泥。

()
韩雍

客里逢秋感已深,可堪秋夜对秋霖。江湖未遂希文志,丘壑空悬永叔心。

云压戍楼迷画角,风传警枕乱清砧。谁怜怀国思乡处,无限愁肠自苦吟。

()